為引導和幫助廣大青年學生上好與現實相結合的“大思政課”,在社會課堂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7月8日至11日,學校智能制造系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隊先后走進沂蒙革命老區臨朐縣、沂源縣,開展校地共建、紅色研學、志愿服務、支教助學等系列活動。
校地協同筑平臺 精準對接謀實效
校地雙方通過座談交流凝聚發展共識,以基地共建夯實合作基礎。在臨朐縣石家河瑞莊村座談會上,實踐團隊介紹了學校的辦學成果,重點闡述智能制造專業群在技術研發、人才培養方面的優勢;瑞莊村村支書圍繞村莊人口結構、特色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建設等情況展開介紹,雙方就社會實踐、產業升級等內容深入探討,并舉行了社會實踐基地掛牌儀式。實踐團隊與沂源縣苗莊村“兩委”成員座談的過程中,村黨支部書記詳細介紹了村莊經濟結構、美麗鄉村建設及水文地質環境等內容,團隊成員就“如何將環保理念融入特色農業發展”“如何利用新媒體拓寬農產品銷路”等問題提出建議,現場討論氣氛熱烈。

紅色研學憶初心 精神傳承勵前行
團隊通過走訪中共臨朐縣委舊址、沂源縣委黨校黨性教育第二課堂、沂源縣革命烈士陵園、李振華事跡展館、朱彥夫事跡展覽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在歷史熏陶中汲取奮進力量。團隊成員在斑駁的史料與生動的講解中,重溫了革命時期臨朐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展武裝斗爭、推進根據地建設的光輝歷程。通過觀看第二課堂中豐富的圖片、詳實的資料,全體人員重溫黨的百年奮斗歷程,接受黨性教育并在革命烈士紀念碑下列隊肅立默哀、敬獻鮮花,在革命英雄何萬祥雕像前重溫入團誓詞。通過參觀,了解到李振華老師60多年扎根沂蒙、教書育人、捐資助學的感人事跡,深入學習了朱彥夫這位“中國當代保爾”帶領鄉親治山改水、書寫傳奇人生的故事。
志愿服務暖民心 青春擔當踐使命
團隊以實際行動服務基層,助力改善民生與環境。成員們對瑞莊村河道及周邊區域開展垃圾清理志愿服務,分工協作清理塑料袋、枯枝落葉等雜物,讓河道沿岸環境煥然一新。團隊與沂源縣康源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手持垃圾分類和環保知識手冊,挨家挨戶開展宣傳,用“家常話”講解垃圾分類標準與操作方法,同步開展環保意識問卷調查,為社區優化環保工作提供數據支撐,并結合短視頻、案例分析,向城東社區兒童講解生活垃圾危害、分類流程及可持續發展前景。期間,團隊還走訪慰問了部分生活困難老黨員,傳遞溫暖與關懷。

支教助學潤童心 教育賦能助成長
聚焦鄉村學前教育,團隊在臨朐縣錦繡幼兒園開展多維度支教活動。推廣普通話教育中,成員們以生動形象的授課引導孩子們精準發音、流暢表達,手把手指導握筆、運筆,幫助他們規范書寫,讓孩子們在互動中感受普通話的魅力。安全教育環節,成員們將防溺水要點、食品安全常識融入授課,結合“安全闖關”“危險識別賽”等互動游戲,讓孩子們在歡樂氛圍中加深對安全知識的理解,提升自我保護能力。環保教育中,成員們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傳遞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等理念,引導孩子們用塑料瓶、紙盒等廢舊物品制作精美的小手工,既鍛煉動手能力,又讓他們體會“變廢為寶”的樂趣,樹立環保觀念。
此次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智能制造系深化實踐育人的生動實踐。通過以青春之力服務基層,在紅色教育中鑄魂,在支教服務中暖心,在環保實踐中聚力,在校地協同中賦能,不僅架起了高校與基層的溝通橋梁,更讓青年學子在扎根基層中增長才干、砥礪品格。下步,智能制造系將持續拓展社會實踐覆蓋面,推進實踐活動常態化、項目化、體系化發展,積極引導大學生在奉獻社會、服務人民中錘煉思想、體悟成長,用行動彰顯使命擔當,奮力書寫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的青春篇章。
(撰稿:王聞瓏;審核:陳守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