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引導青年學子在實踐中增長才干、服務社會,山東科技職業學院經濟管理系“知行精為”志愿服務隊于7月16日至18日赴膠州市洋河鎮開展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活動以“青春賦能鄉村振興”為主題,以校地共建為引領,以產業賦能為核心,以文化傳承為紐帶,以數字普惠為突破,以教育幫扶為延伸,以青春智慧助力鄉村振興,在廣袤田野上奏響新時代青年的奮進樂章。
校地共建:深化產教融合新實踐
經濟管理系與洋河鎮曹家莊舉行了校地共建交流座談會暨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揭牌儀式,洋河鎮官方媒體對活動進行了全程報道。洋河鎮人大主席張正明詳細介紹了當地鄉村振興的創新路徑,特別是“艾山模式”的成功經驗。經濟管理系黨總支書記門玉琢表示,將以實踐基地為平臺,推動理論知識與鄉村需求深度融合,實現人才培養與鄉村振興的雙向賦能。實踐基地的建立標志著校地合作進入新階段,不僅為青年學子提供了實踐鍛煉的平臺,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持久動能。

產業賦能:激活鄉村發展新動能
團隊聚焦特色產業轉型升級,以專業賦能產業,開展深度調研。在興郭村,通過參與艾草全產業鏈實踐,探索“農業產業化+傳統工藝+數字經濟”融合路徑,助農直播單場點贊破萬,成效顯著。在曹家莊村,重點研究“文旅+新媒體”營銷模式,總結短視頻推廣鄉村旅游的成功經驗。在調研中讓青年學子切身感悟到,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三產融合,是激發鄉村內生動力的關鍵,也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專業方案。

文化鑄魂:傳承紅色基因新實踐
通過“走訪-對話-參觀-反思”四維一體的紅色教育實踐,團隊深入感悟鄉村振興的精神內核。走訪三代從軍的軍屬家庭,聆聽跨越三十年的家國故事;對話退伍軍人創業者,學習“退役不褪色”的奮斗精神;參觀紅色記憶紀念館,重溫革命先輩的奮斗歷程。這些沉浸式體驗讓青年學子深刻認識到,紅色基因是鄉村振興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在實踐中,我們創新采用“情景再現+互動研討”的方式,豐富了思政教育形式,將紅色文化轉化為生動的育人素材,既強化了青年使命擔當,又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了精神動力。
數字普惠:構建智慧助老新體系
團隊創新打造“1+1+N”數字助老服務模式:1套適老課程體系,1支專業服務隊伍,N種個性化幫扶方案。“銀齡數字課堂”采用“手把手教學+情景模擬”方式,重點解決老年人掃碼支付、視頻通話等高頻需求;設計的“反詐情景演繹”生動呈現6類常見騙局,提升老人防范意識。同步開展的民生需求調研,形成涵蓋養老、醫療、教育等5大領域的分析報告,為后續精準幫扶提供數據支撐。這種“技能提升+安全守護+需求對接”三位一體的服務模式,切實提升了農村老年人的數字獲得感。
教育幫扶:開創素養培育新路徑
創新實施“雙螺旋”教育幫扶計劃:以財商教育為經,培養鄉村兒童金融素養;以非遺傳承為緯,厚植文化自信。開發“認識貨幣-理財啟蒙-風險防范”階梯式課程體系,通過角色扮演、模擬交易等互動形式,讓金融知識生動易懂;開展“非遺工坊”系列活動,以風箏制作為載體,融入傳統技藝與現代創意。這種將專業優勢與地方特色相結合的模式,既彌補了鄉村素質教育短板,又探索出可復制推廣的教育振興新路徑。
鄉村振興需要青年力量。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是經濟管理系深化實踐育人、服務鄉村振興的重要探索。通過校地共建、產業賦能、文化鑄魂、數字普惠、教育幫扶等多元實踐,不僅為鄉村發展貢獻了青春智慧,更在廣袤田野中收獲了成長與蛻變。未來,系部將繼續深化校地合作,完善長效機制,推動創新成果落地轉化,以更飽滿的熱情、更務實的行動,在服務鄉村振興中書寫屬于青年一代的精彩篇章,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貢獻青春力量。
(撰稿:郭程程;審核:門玉琢)